一年前,英国工党在斯塔默领导下赢得议会多数席位,优势明显。但执政十五个月后,斯塔默的支持率大幅下滑,已成为英国历史上民调最低的首相。
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,公众态度会出现这样显著的转变?
民调刺眼,胜利光环褪色
数据不会说谎,权威民调机构益普索的报告,无疑给斯塔默政府泼了一盆冷水:他的支持率仅有可怜的13%,而不满意度则高达惊人的79%。这个数字,甚至超过了那些曾深陷丑闻、饱受争议的前任首相。
无论他们卷入对外战争、应对疫情失误,还是差点搞垮经济,都未曾像斯塔默这般“不受待见”。
展开剩余89%英国资深民调专家约翰·柯蒂斯一语道破玄机:工党当初的胜利,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。英国独特的选举制度,让工党仅凭三分之一的选票,就获得了议会近三分之二的席位。
如果再算上低投票率,实际支持斯塔默的民众,仅占全国的五分之一。换言之,这场看似“压倒性”的胜利,其实缺乏坚实的民意基础。
这就像一座建在沙滩上的高楼,外表光鲜,内里却脆弱不堪。
改革党异军突起
不出所料,好景不长。工党的支持率近期直线下降,跌至20%左右。与此同时,由激进派奈杰尔·法拉奇领导的极右翼英国改革党却如坐火箭般崛起,支持率飙升至35%,这个数字,恰好与工党去年的得票率持平。
这种戏剧性的转变,让工党内部人人自危。在利物浦举行的工党年度大会上,焦虑情绪弥漫。
议员和党员们眼睁睁看着,民众对工党的执政越来越不耐烦,对斯塔默政府的信任也日渐消磨。他们担心,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,到2029年的大选,改革党很可能复制工党去年的辉煌,甚至取而代之,将工党彻底边缘化。
斯塔默的“谜”与“务实”困境
斯塔默本人在公众眼中,始终是一个充满问号的人物。他自称“不做梦”,没有最爱的小说,也没有崇拜的政治偶像。
当唐宁街10号的历任主人都热衷于展示政治倾向时,他却显得与众不同。他常说自己“务实”,超越意识形态,但这在民众看来,却缺乏明确的政治愿景和个人魅力。
柯蒂斯直言,正因为没有清晰的“斯塔默主义”,选民根本搞不懂他到底代表什么,想把英国带向何方。这种模糊性,不仅没有带来稳定,反而加剧了民众的不安和困惑。
在一个需要清晰领导力的时代,斯塔默的“无特色”反而成了他最大的短板。
公共服务的“烂摊子”与财政困局
工党之所以能够上台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保守党执政14年,将英国的公共服务系统搞得千疮百孔。国民医疗服务系统(NHS)候诊名单破纪录,监狱人满为患,基础设施破败不堪。
工党素有建设公共服务的传统,民众选择他们,就是希望能解决这些“烂摊子”。
然而,前工党议员克里斯·马林却指出,工党在上台前就掉进了保守党设下的“陷阱”。保守党在败选前夕实施减税,将财政难题甩给了工党。
这意味着,工党上台后,若想修复公共服务,就必须增税,但这无疑会惹怒选民。
更要命的是,斯塔默为了摆脱工党“爱增税”的旧形象,直接排除提高所得税的可能性。所得税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,此举无异于自断财路。
马林直言,从他说不增所得税的那一刻起,工党就注定要失败。政府只能转向那些小额、脆弱的税源,但这在政治上根本讨不了好,反而激起了更多民众的不满。
政策摇摆,信任危机加剧
政策制定上的反复无常,也让民众对工党的执政能力大打折扣。非营利组织“共同愿景”主任卢克·特里尔指出,选民感觉工党的经济政策“缺乏连贯性”。
例如,去年工党先是宣布取消老年人冬季取暖补贴和削减残疾人福利,结果在舆论的强烈反弹下,又不得不双双撤回。
这种朝令夕改不仅激怒了选民,更让金融市场对工党的财政能力产生了疑虑,导致英国长期借贷成本上升,进一步抑制了投资。特里尔还戳破了一个误区:工党以为民众会把执政第一年视为“适应期”,但实际上,自金融危机以来,民众已经听了太多“艰难选择、苦尽甘来”的承诺,却从未看到生活好转,耐心早已耗尽。
曾经被形容为“无聊”的斯塔默,如今在选民眼中,变成了“软弱”和“无能”的代名词。
法拉奇趁虚而入
正是在这种政治“真空”和民意不满的背景下,英国改革党领袖奈杰尔·法拉奇趁虚而入。法拉奇以其在脱欧运动中磨砺出的张扬、好斗风格,与斯塔默的技术官僚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他紧紧抓住工党在非法移民问题上的“不作为”猛攻,这精准戳中了民众的痛点。每年数万人乘小船涌入英国,陷入漫长的庇护申请流程,大多只能在酒店等待审核,这早已让民众怨声载道。
为了阻止选民倒向改革党,工党被迫在移民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。斯塔默频繁在社交媒体宣传政府打击偷渡船的措施,甚至警告英国可能沦为“陌生人之岛”。
然而,这种模仿法拉奇论调的做法,却让批评者担忧:工党可能在争取右翼选民的同时,失去传统左翼选民的支持,可谓两头不讨好。
今年夏天,英国的移民争议达到白热化。庇护酒店外爆发暴力抗议,十万人参加伦敦反移民游行。
斯塔默的前顾问彼得·海曼认为,这次游行是一个“决定性时刻”,工党必须与改革党“划清界限”。斯塔默在大会上呼吁民众选择“体面”而非“分裂”,新任内政大臣沙巴娜·马哈茂德也批评法拉奇将“爱国主义”扭曲为“狭隘民族主义”。
然而,工党在移民政策上的摇摆不定,却使其立场显得矛盾。一边批评改革党政策“涉嫌种族歧视”,一边却宣布将移民获取永居权的年限从5年延长至10年。
这种“既想当好人又想办好事”的姿态,不仅未能平息争议,反而让其公信力大打折扣。
结语
面对各种质疑,工党嘴上一直强调“改革需要时间”。他们去年竞选时就说,要让英国好起来得花十年工夫。
现在民调再难看,工党还是说“有进步”,比如跟欧洲盟友关系缓和了。国内那些造房子、改税收的政策,也得几年才能看到效果。甚至有人提,俄罗斯的威胁让欧洲加大军费,英国也能因此得到“国防红利”,带动经济。
工党开会的时候,大家普遍觉得,只要能把老百姓日子过好,法拉奇煽动的那些移民问题自然就不是事儿了。政府现在就是赌,到2029年,如果英国人觉得富裕了,就不会去支持改革党。
可这个“十年计划”有俩大难题:第一,英国老百姓等得了十年吗?第二,现在很多人就想看到立竿见影的改变,而不是慢慢吞吞的改革。
斯塔默自己也承认,改革的路难走,要付出代价,但走过去就能有个更公平、有尊严的英国。
总检察长赫默对此抱有信心。他认为公众理解当下的困境,也看到政府正在倾听并全力应对。他相信在下一次选举时,选民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份信心能不能让工党撑过眼前难关,能不能让斯塔默摘掉“最不受欢迎首相”的帽子,我看他们自己心里也没底。英国政坛这出戏,还长着呢。
就像中国历史上,一些朝代初期,雄心勃勃地推出各种改革,却因为步子太慢、民众生活改善不明显,最终失去民心。比如宋朝王安石变法,初衷虽好,但推进过急或效果不彰,最终引来巨大争议,甚至影响了国家长远发展。
对斯塔默的工党来说,一个主要挑战是:许多政策需要多年才能见效,但民众却希望生活能尽快得到改善。
发布于:贵州省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